私家歷史解析錢學森成才之道世人提及錢學森,口頭筆端多是諸如“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之類的頭銜,可謂極其高大上,不僅難以望其項背,更因其豐功偉績涉及國家最高機密而對他不甚了了。他只是一個輝煌的符號存在于天上,正如他所研究的空氣動力學,涉及的是九霄云外之事,與凡人無關。然而,因錢厲兩家世代交好,我自幼便自父兄處了解的錢學森的故事,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平人的故事,并非遙不可及的神話。在家族的集體回憶中,他親切熟悉,情深意重,是世交故舊的翩翩佳兒,也是扶危濟困的敦厚師長。而且,他一生的許多重要階段均與我家人或喜或悲的人生在時空中交匯出精彩的集合,并經歲月沉淀,構成了錢厲兩家值得共同回味的私家歷史。今年恰逢錢學森老先生歸國60周年,時至錢老忌日,我想要寫篇紀念緬懷的文章,披露一些私家珍藏的錢學森的個人軼事,解析當中所涉的兩家父輩的別樣人生,漫談究竟怎樣才能成就一代英才。學淵尊大人 樹茂在根深錢學森既生于鐘靈毓秀之地,簪纓詩禮之門,可說是得享先天的恩賜。他晚年常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的父親”。父親的確在他人生的起步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錢家是依照“繼承家學,永守箴規”八字論輩取名的。錢學森祖父錢承慈為杭州絲商,育有二子,長子家潤,字澤夫;次子家治,字均夫,但兩人后來都以字行。錢家老宅在東街路887號(后改為建國北路369號),位于現在的錢學森故居東北方向不遠處,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就出生在那里。而被作為錢學森故居的清代大宅,實際上是錢學森母親章蘭娟的嫁妝,坐落在今杭州市上城區馬市街方谷園2號。錢均夫是與章蘭娟結婚后,才搬到那里的。錢均夫與我大伯父厲綏之(名家福)早年曾一同就讀于清末杭州知府林啟所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兩人因家世相近,情趣相投,漸成莫逆之交。錢均夫與大伯父一同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生,于1902年同赴日本公費留學。同去的還有周樹人,即魯迅,三人曾同班同寢室。大伯父還是接受了魯迅的意見選讀的醫科,只不過后來大伯父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而魯迅則棄醫從文了。錢均夫沒有像魯迅和大伯父那樣學習醫科,而是志在教育。他考取的是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教育學、地理學和歷史,并于1908年畢業。這段時期,錢均夫、厲綏之和魯迅三人雖在不同學府,但大家仍時常聚首,縱論天下,共抒救國宏圖。他們回國后,彼此還常相往還,情誼依舊。
自同窗契友,至負笈東瀛,同在異鄉為異客的成長境遇加上兩家的世交之情,使得他們兩位此后數十年里一直感情深厚、交往甚密。厲綏之1909年學成回國后,為中國第一代西醫,同年被清廷授予“醫科舉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曾擔任浙江陸軍醫院院長,后又在沈鈞儒先生的支持下,于1912年與他人共同創辦了浙江醫學專門學校(浙江醫科大學前身)。據言,這是中國國人自己籌資創辦的最早的醫學專門學校。留洋歸國后的大伯父曾名噪一時,因有他那般資歷的醫生當時在國內較少見,多有達官顯要邀大伯父為其醫病診治,而大伯父亦不辭辛勞,懸壺桑梓。錢家人若患病,必先征詢大伯父的意見。錢學森兒時曾患腦膜炎,攸關性命,是在大伯父的協助醫治下才得以痊愈的。而錢學森與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之女蔣英被傳為佳話的結合也是由大伯父作冰的。正是因為錢、厲兩家深厚的關系與情誼,我才有幸從父輩那里了解到許多錢均夫和錢學森的故事。傾注心血育才 身教言教并重作為父親,錢均夫并非奉行中國傳統家長制文化,高高在上的父親大人,而是毫不掩飾愛子之情的一名典型慈父。據大伯父回憶,錢均夫十分疼愛錢學森。他曾回憶說,錢學森兒時很怕雷聲,每逢天空打雷,錢均夫總把兒子摟在懷里并用手捂住他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