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在瑞士銀行工作11年(中國研究部主管,投行部副主管)。2006-08年任深圳控股COO。1986-89年任職人民銀行總行。1991-94年,堪培拉大學金融學講師。先后在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西方人,你們不要再指手劃腳!
今天我在《日經亞洲論壇》Nikkei Asian Review英文版發表了一篇文章,呼吁西方學者和官民不要再對中國的國有企業說三道四,不要再試圖向中國輸出西方資本主義模式。
文章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國評論員一直有一個預測:國企一定會被民企打??;國企一定會被陸續賣掉??伤麄兎磸捅蛔C明是錯的,現在海內外自由派人士的一致說法是:民企已經占中國經濟的2/3,新的就業機會也都是民企創造的。此文反駁了這種論調。
文章指出,國企依然占統治地位。而且,現在大家看到的多數國企都是最近十到二十年才創辦的。中國的私有化開了倒車:開倒車好!
90年代,中國確實賣掉過一些國有企業,但那都是無足輕重的餐飲業、小零售、小化肥、小紡織。而國民經濟的命脈從來就在政府手中。文章的第二個觀點是:國企看得更長遠,更能犧牲短期利益,更能創造就業。這比西方國家的直升飛機撒錢以及零利率也許更好。
英國教授Mariana Mazzucato認為,即使在歐美國家,政府在研發、基礎設施、市場穩定等方面的貢獻,至關重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這次的新冠肺炎顯示,政府對于市場經濟起到了穩定器作用。歐美在這個時候只知道撒錢,讓那些失業的人,有一份工資。而零利率推高了資產價格,惡化了貧富懸殊。但是中國是通過國企來實現這些目標的,似乎更加有效、公平。
中國官民經常公開譴責國企的低效和腐敗,但是民企在官民心中的地位還不如國企。雖然經歷了43年的繁榮,民企為什么還是這樣“低賤”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西方學者比較中國國企與民企的凈資產回報率ROE之后,說:你看國企就是不行。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每年幾十萬民企倒閉。它們就從統計數字中消失了,所以這個比較有偏差。A survival bias,而且,他們忘了社會回報率。他們還說,國企在信貸和其它方面享有特權。這是事實??墒沁@也正好說明,比較兩個板塊的回報率是沒有意義的。
在第三世界窮國,資金十分短缺??墒潜荣Y金更加短缺的是組織能力、企業治理。國企的巨大貢獻就是:它為一無所有的億萬人民提供了一個組織。在國企的大旗下,幾億人得以就業,直接的、間接的;上億人得以創業、投資。
西方國家的傳教士該閉嘴了。學學中國吧。中國早在八十年代新已經放棄輸出意識形態!
轉載自張化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