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臨床心理學碩士及博士、香港心理學會院士。事業的第一個十年在香港懲教署及加拿大的聯邦監獄任職臨床心理學家。第二個十年在青山醫院門診部工作及推動小區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個十年在大學里主理輔導和心理培育之責。
曾任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F為亞洲創傷心理研究學會副會長。
九十年代和千禧千代初曾經活躍于跨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出版著作及專業興趣包括抑郁癥、心理困擾、愛情心理、災難創傷心理、多元化融合社會等。
有人說:“你們這些行業雖然是幫助到人,但始終都是靠人家的苦難才有工作,才有收入,都是‘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某程度上,我都不會也不能反對。但重點在于我們是否基于助人的出發點,還是賺錢的出發點。
同業間有一個閑談笑話:“最好最成功的同業絕非那些收入豐厚,有穩定長期顧客的,而是每位客人只來了數次便不用再來,收入平凡的一群!”你可以批評這是酸葡萄,但這說法的確有其自省的智慧!
又有人說:“你們為何總是帶點灰,不是應該正面積極樂觀的嗎?你們天天都在聽人家的苦況,自己不受影響的嗎?”
有些人總是要正面唱好,批評我等業內人士喜歡病態化各種現象和經歷,說到底又是那種“建筑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暗示。
所以他們大力鼓吹正向心理學、正向育兒、正向價值觀??。這些正向教育完全沒有問題,問題只是出于有些人要以此來否定那些他們眼中的病態、問題、苦難。
正向心理學大師們從來沒有否定那些“負向”的學問,他們只是加入一些理性有科學根據的正向元素而已。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所以“正向”和“負向”都是共存,互相配合補足。
我看見他人的苦難,也看見他們的成長和蛻變。我聽過他們的成就和幸福,也知道他們的傷痛和掙扎。所以我難以只看見一個大紅大紫的世界而看不見那沉郁的灰黑。
也許是時候退回真實的世界,讓出空間給那些完全正面的人了。有緣再會!
(點擊用戶名可以查看該用戶所有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