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梁子驄,財務策劃七年以上,在資產管理,風險管理,退休策劃,等都有相當經驗,現時亦擁有AFP 專業資格,曾在2016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的比賽中得到優異成績,在理財策劃及新人培訓都有多年經驗,現投身某大保險公司工作,希望把更多營銷經驗及管理經驗貢獻給業界,尤其是新入行人士,使更多人順利起跑,越做越好。
相信大家做夢也沒有想過,人生可以見證兩次美國的“銀行”出現嚴重的債務危機,而這兩次危機相隔只有15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包括筆者)都會覺得銀行是非常穩健而龐大的機構,就算有營商的問題也不會應聲倒地,偏偏這事就發生了(幸好現在政府已出手干預)。
然而此專欄并非研討金融題材,筆者想針對此事件對我們做生意有何啟示,綜合多篇報導及分析,筆者總結出兩大重點引以為鑒。
第一:客源過分集中
雖然筆者及很多教銷售的培訓都會提醒大家要做好生意必須要有針對性的“目標市場”,但這非指你只能做“單一市場”。今次的事件正好反映,就算你強如美國的銀行,如果你的客源只集中在某單一行業、某一類指定人士是相當危險。
危險在于該單一市場的所有風險都有可能直接轉嫁于你身上,就這次事件硅谷的科技公司初創企業原本只是生意不好,資金周轉需要顯現,但對硅谷銀行就做成毀滅性打擊了。
解決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做生意時分散風險。只要有意為之,為自己開發兩至三個目標市場其實就可以抵御部分的風浪,分類方式最好是不相關的行業或地區,比如說如果的目標市場第一位是醫生,那你說自己第二位的市場是藥劑師或護士,其實并不會做到分散效果,但如果第二市場是工程師或會計師,就比較起效果了。
來源:Freepik
第二:以舊有經營模式判斷新時代
在疫情過后的今天我們都深深體會到日常生活已有明顯的改變,經濟發展亦不如以前,經濟周期的盛衰亦不像以前十年才走一圈,現在可能三四年又有一次金融危機。
就以當地銀行業為例,過去二十年從未試過有如此頻密而大力度的加息動作過,當然我們亦想象不到三年前美國的救市方案會這么簡單粗暴直接。而這些“意想不到”的情況似乎也不再帶給我們莫大的驚喜,反而變成恒常狀況。
市場變化來得非常迅速,常常因國際關系的瞬息萬變、某國的國策而使某行業一夜暴富或一沉百踩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次硅谷銀行就是以過去保守的經營模式孤注一擲投放至眼看最安全的投資工具而放棄了資金的流動性(或者他們以為疫情的影響會更漫長吧)而招至滅亡。
今天資訊如此發達,如果我們放棄尋求創新方法經營,保持時刻警覺留意市場變化,努力每天去自我增值,下一個被淘汰的只會是自己。
今次事件希望能盡快平息,危機過后希望大家都生意源源不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并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