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深新聞工作者。90年代任駐英國記者,專職采訪香港政權交接新聞?;馗酆箝L年從事國際、兩岸新聞的報道和時事分析。
上周日(16日),七國集團(G7)成員國外長齊聚日本長野縣輕井澤町,討論由印太安全至烏克蘭戰局的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然而就在會議前一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和哥山縣為自民黨地方議員助選時,突遭一名男子投擲煙霧彈襲擊,雖然有驚無險,卻令G7會議蒙上令人不安的陰影。
在亞歐國際局勢及全球經濟結構發生劇變的大氣候下,岸田政府非常重視今年擔任G7會議東道主的機會。作為亞洲唯一成員國的政治領袖,來自廣島的岸田,更將于下月19日在故鄉主持G7領袖峰會,推動他的“無核武世界”主張。
推動G7支持核污水排海不果
與“無核武世界”平行時空的,甚至可以說是對于岸田政府更為迫切的,是在福島核污水排海問題上爭取G7支持,以掩蓋鄰國的反對聲音。例如就在G7外長開會前,成員國環境部長亦在北海道札幌舉行了會議。據報道,岸田政府曾試圖推動在會后的聯合聲明中,寫入G7對日方核污水排海的“透明度表示歡迎”等字眼,結果因德國等與會國家反對而告吹。
岸田歡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參加G7外長會議。(美聯社)
針對岸田的襲擊正巧就在此時發生,瞬間就被鎖定在“維安問題”的范疇之內。岸田在遇襲后亦不忘第一時間表示,一定保障G7各場會議來賓的安全;自民黨亦立即通知各縣黨支部,要求岸田首相近期為參眾兩院5個議席補選站臺時,各支部必須采取防彈措施,并限定岸田只能留在宣傳車上,以便與人群保持距離。
日本警方加強G7會場保安。(美聯社)
然而,基于日本民眾自東京奧運會、安倍國葬問題以來此起彼伏的集會示威潮,岸田及各國領袖在下月廣島G7峰會將遭遇的很可能不僅是維安問題,而是又一次民怨及反戰情緒的大爆發。更何況,各成員國代表來日本開會畢竟也不過是花一、兩天時間走過場,一旦曲終人散,擺在岸田桌前的卻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距離去年7月8日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還不到一年,他本人現在也被投擲了煙霧彈,無論是親善G7,還是修憲擴軍,是否能為他解決日益激化的國內矛盾?
日本民眾在G7會場外示威。(美聯社)
岸田遇襲是個別事件?
從事發后日媒第一時間描繪出來的岸田遇襲事件,無非就是個別激進人士的“異端行為”:
“據同學講,24歲施襲者木村隆二小時候‘活潑開朗’,像其他孩子般有著將來當發明家的夢想,可是上了中學之后,他突然變得孤僻了……街坊則負責鋪陳“陰暗的另一面”——在他們口中的木村本來就是沉默的孩子,雖然鄰居對其家庭狀況也不甚了解,但經常聽到他和母親被暴躁的父親責罵,就算是在深夜家中也會傳出罵聲…”
木村向岸田投擲煙幕彈后被制服。(美聯社)
如果回看安倍遇刺事件,就會發現日媒對行刺者山上徹也的抽述也是同一筆觸,他曾經有快樂的童年,但因為家中變故,父親自殺,母親沉迷統一教,導致其成長道路發生扭曲,最后做出激進的異端行為。
木村被捕時被搜出一把13厘米長生果刀,且事后保持沉默,進一步固化了其異端形象。然而他在社交平臺的留言卻揭示了更具“社會性”的犯案動機,例如他曾經想競選參政,但競選法例規定要至少25歲以上人士才可參選,而且需交付300萬日圓保證金。
木村認為年齡要求和高昂的保證金限制了國民參政自由,于是向神戶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而此時正值安倍遇刺。隨后木村敗訴,他繼而又對自民黨和統一教的瓜葛表達了不滿,直指“政客都是被統一教組織投票選出來的”。
木村在他的發文中不斷抨擊日本選舉制度是“世襲制”、普通人無法參選、民主將崩潰等等。至去年9月8日,木村又公開批評岸田為安倍舉行國葬,稱“無視民意的人通常不能成為政治家”。
施襲者是無業宅男
值得注意的是,木村是無業人士,他的社交帳號既沒有追蹤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追蹤,他一直只是自說自話。親友表示,木村并沒有什么朋友,他其實長時間宅在家中。
若論無業與宅男,在當今的日本恐怕就不能再視之為“異類”了。就在月初,日本內閣府剛公布了最新的調查數據,指出全國15至64歲人口中,有146萬名“蟄居族”,長期蝸居家中,不上學、不返工、不參與社交活動。值得留意的是,“失業”是導致他們脫離社會的最主要原因,高達44.5%。
與此同時,日媒報道指出,近年來很多日本年輕人選擇出國打工,例如去年申請前往澳洲工作假期的日人增加了一倍,在求職網站搜尋海外工作的流量亦增至歷史新高。報道指,日本年輕人在海外打工的收入,是國內青年的兩倍。有被訪者稱,在澳洲做兼職工作,也比在日本打全職工賺得多。
岸田在出任首相之初,曾經向國民喊出打造“新資本主義經濟”,力求“增長與分配的良性循環”的口號,但現在這些口號都無疾而終了。日本在戰后達成的經濟奇跡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即使冷戰重演東京的政客們也無從復刻當年經濟起飛的各種條件,G7又如何?
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亦是區內其他國家都應該關切的問題,因為各國只有找到可持久的經濟互補關系,擴大各國改善民生問題的能力與空間,才有可能達致持久的地區穩定。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并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臺。